冬至为何不能回娘家,冬至为何不可以洗头

新闻数据2024-01-08 18:57:0451data

北京晚报五色土|作者王越

冬至又称冬祭、贺冬祭,又称亚岁、肥冬、喜冬等,是我国最早制定的节气。 据《左传》记载,现存的我国对冬至最早的观测记录是春秋时期鲁西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正月辛亥和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二月己丑。 “至者,极也。 ”《恪遵宪度抄本》中有“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冬至为何不能回娘家,冬至为何不可以洗头

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利用圭表测量了日影长度的变化。 冬至是一年中中日阴影最长的一天,夏至是日影最短的一天,所以战国以前把冬至、夏至分别称为日南至、日北至。

冬至不仅是中国农历中的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四点八节”之一。 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体现了这个节气的重要性。

《冰嬉图》卷、清、金昆、程志道等画,反映了清代宫内冬季冰嬉的习俗。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到冬至请了七天假

将冬至定为节日是从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的,盛行于唐宋,流传至今。

《淮南子天文训》“冬至……阴魂不散,阳气萌动。 把冬至说成德。 ”古人认为,冬至作为万物开端的重要节点,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历来受到朝廷和民间的重视。 《汉书》年:《冬至起阳,君道长,故贺》关于冬至的重要性,《晋书》年:《魏晋冬至为万国及百僚所贺……其礼不亚于正旦。 ”魏晋南北朝时,冬至被称为“亚岁”。 冬至那天朝廷不仅举行“贺冬”仪式,皇帝还设宴款待文武百官和万国使臣,接受群臣和各国使节举杯祝贺,定期放假。 《后汉书》里也有“冬至前后,君子静身,百官断事,不听政,择吉辰后省事”的记载。 也就是说,冬至这一天,除了皇帝的祭日和朝贺之外,官方活动放假,举行聚会和庆祝的被称为“贺冬”和“拜冬”的仪式很流行。

在唐朝,冬至和正日一样是“休假七天”,官奴婢要请三天假。 《大唐新定吉凶书仪》年:“金正日,冬至,右边已经进入两大节。 准令假是七天,头三天后的四天。 ”朝廷举行庆典后,皇帝多在大明宫的含元殿设宴,朝野也流行冬至晚会。

明代冬至“赠百官始仪诚裘帽”。 《帝京景物略》年:“冬至祭,宫眷内臣都穿阳生补子蟒服。 ”阳生补子蟒蛇的衣服“补子”上绣着代表“阳生”景象的官服。 《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衢,如元旦》《燕京岁时记》 :“每年冬至月初一日,凡得到臣工貂皮者,日穿一体,谓之‘服’。 ”

在中国众多庆典中,最好的祈祷仪式是天子举行的圜丘祭天礼。 《礼记外传》曰:“王者冬至之日,将昙天神祭于圜丘。 注:冬至日,将五方帝和日月星供奉在郊外祭坛上。 ”。 中国古代礼仪分为吉礼、嘉礼、军礼、兵礼、凶礼等“五礼”和大祭、中祭、群祭三等。 圜丘祀天属于吉礼之首、五礼之首、大祀之首,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显示帝王的“天子”身份和皇权至上、无比崇高的权势。 汉武帝确定冬至为节日之前,周王曾在圜丘举行过祭天祈祷活动,为历代帝王所继承。

我国现存最大的祭天坛庙,是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的北京天地坛,早期帝王在此合祭天地。 嘉靖九年( 1530年),明世宗命人在天上和地坛大祀殿南面建造圜丘坛祭祀天皇,谷坛用于祈求上天保佑五谷丰登。 嘉靖十三年( 1534年(二月,敕令将南郊祭坛命名为“天坛”。 这是天坛的第一次出现。

清代沿袭明制,“年年冬至大祀天在圜丘”,冬至祭天成为清帝亲祭的第一大礼。 据统计,从明朝永乐年间到1912年民国政府宣布废除“祭天”,天坛祭天持续了490年,22位皇帝多举行654次(包括祈谷礼),天坛祭祀仪式发展到高峰。

圜丘

宋称冬至为“亚岁”

中国是礼仪之邦,受冬至帝王祭天的影响,民间也祭祖设宴,向父母和长辈拜祭。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年:“十一月,冬至日,荐黍、小,先荐玄冥入井,荐祖祢……与喝其酒的尊长,刺谒贺君、师、老,如正旦(日)”

日本僧人圆仁留学唐朝期间,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了唐文宗开成三年( 838年)冬至贺冬的情况。 “十一月二十七日,冬至那天。 通俗地表示祝贺。 俗者拜官,庆冬至。 见亲爱的丈夫。 “随着钟表运的推移,日南长到了。 伏惟相功尊体万福。 贵贱的官货和老百姓,大家见面祝贺。 出家者见面祝贺,致冬至辞,互相礼拜。 ’宋朝称冬至为“亚岁”,视冬至如唐人。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了冬至的情景:“朝廷大朝会,喜庆列席,如元正仪。 而最重的是太阳贺冬。 车马皆华而不实,五鼓已填杂沓于九街。 女人是孩子,衣着华丽,如云穿梭。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写道:“十一月冬至。 资本最重要的这个节日,尽管是穷人,却积累了一年的假借,这一天更容易穿新衣服,准备饭菜,享受崇拜祖先的乐趣。 官至关起,贺往来,如过年。 ”《岁时杂记》年:“冬至号亚岁,俗人把冬至前的夜晚排除为冬天。 ”冬至节的前一天叫去冬或除夕,出门的人回家祭祖过冬,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和除夕一样,也叫“添岁”。 清初的潘荣陛下说:“预定日期为冬夜,除了祖羹饭之外,还要用纤细的馄饨献上。 也有所谓的“冬至馄饨夏至面”的遗意。 ”

从现有史料来看,冬至吃馒头的习俗至少在唐代已经形成。 《帝京岁时纪胜》年,成立五年十二月廿六日冬至“沙弥对僧人说右膝贺节的话。 吃粥的时候,吃馄饨,水果。 ”敦煌文书《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初启,三冬正中,长至嘉节膺期,沉思。 意外罕见,明公、空酒馒头、幸垂访及。 谨状”空酒是谦语,意为淡酒。 冬至请朋友吃馒头,庆祝佳节。

冬至吃馄饨的习俗在宋代非常普遍,宋陈元《京师记》说:“因为京师家冬至吃馄饨多,所以有冬至馄饨、年萌开始的说法。” 南宋临安城有钱人冬至时吃的馒头,品种可达百味。 《冬至相迎书》 :“享方为馄饨……贵家求奇,一器十余色,有‘百味馄饨’之称。 ”

对于冬至吃馄饨的原因,《岁时广记》解释说:“丈夫馄饨的形状像鸡蛋,天地混沌,所以在冬至那天吃。” 根据我国古代的传说,天壤之别之间,宇宙是混沌的。 经过18000年的孕育,盘古终于出现,盘古以利斧开天辟地,又经过18000年,形成了日月星辰、锦绣大地。 冬至是一年中阳气高涨的开始,这一天吃馒头,天开为子,意思是混沌的第一分钟。 所以它象征着人们通过吃馄饨来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据说这一天吃馄饨很聪明。

“几十九”寒意迎春

用物候形象地反映数九、数九中的气候变化情况,是冬至期间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正数,也是极数,数九从冬至开始数,每九天数一次,依此类推。 冬至过后,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在“三九、四九”。 所谓“热三伏,冷三九”。 数到九,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最后是“九九加一九,耕牛”。 从冬至到春分,整整九十天的“时间”,是一个天寒地暖、春回大地的过程。

“九九歌”的诞生和流传由来已久,南北朝时宗怀所写的《武林旧事》,已有“俗用冬至天数及九九八十一天,寒尽”的记载。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悬殊,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九九歌》不尽相同。 目前发现的第一首《九九歌》,是后唐同光三年( 925 )前传入敦煌地区的佚名《燕京岁时记》。

《九九消寒图》出现的年代比九九歌晚,原杨允孚《荆楚岁时记》 :“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暖复元。 梅花开得淋漓尽致,现在是杏植株。 ”原注:“冬至后,梅花贴窗间,佳人晓妆,日以周胭脂图,八十一次就够了,成杏花,暖。 ”元末时分,北京地区闺房里流行画梅花的习惯。

到明清时,《九九消寒图》已经非常流行。 《咏九九诗》年:“日冬至,画素梅一枝,瓣八十染一瓣,日染一瓣。 九九不离十,春意盎然。 曰九九消寒图。 ”另一张图是清宣宗道光皇帝御用的“亭前垂柳,珍惜春风”两句话,一字九画,用两根钩子组成幅度。 日以“阴晴风雪”注入,从冬至开始,日填一笔,均为八十一天完成。

《九九消寒图》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版本,良莠不一。 刘若愚在《滦京杂咏》中批评司礼鉴印刷的《九九消寒》诗图。 “都像瞿词俗语一样,非词臣应该做而非制,不知道怎么传入耳中,守久不改。 ”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新闻数据1970-01-01
新闻数据1970-01-01
新闻数据1970-01-01
新闻数据1970-01-01
新闻数据1970-01-01
新闻数据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