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英文,请问: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跟西方的人文思想有什么不同

留学排名2024-01-01 19:49:21自考学姐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天人合一英文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天人合一英文以及请问: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跟西方的人文思想有什么不同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请问: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跟西方的人文思想有什么不同

天人合一英文,请问: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跟西方的人文思想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文化修养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从古代开始一直受儒家思想意识的熏陶,将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同现实中人民大众的生活相结合,以唯物主义的科学理念认识问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按照科学的文化观,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唯心主义认识论是封建迷信的产物,远远脱离了社会实践,是封建制度骗人的鬼域伎俩,这就是中国人,从历史中得出的正确答案,只有依靠劳动人民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也就是现在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

所谓的西方文化思想,从表面看似乎比较超前,主观上以开放平等为主,可骨子里始终保留着上帝的影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双手合十,祈祷上帝,乞求主的保佑,完全脱离了实事求实的唯物思想的科学观,根本就没有什么天人合一的理念,有的只是极少数富人的人文思想,代表着只是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

天人合一的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观念,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并且有详细系统的修行方法。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孔子,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

什么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一直以来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非常重要的世界观,或者是中国传统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特征。但是“天人合一”这个说法,其实是在宋代才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也很少被提及。虽然在不同时代的古典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一些与所谓“天人合一”相近或相似的表达,但它的含义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确定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语境中,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各种与“天人合一”相似或相近的表达,其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

所以简单说:

第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中国古已有之。但“天人合一”这个说法,其实是后世学者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总结发展出的一个说法,并且又为我所用地,进行了重新定义。

第二,“天人合一”的思想或者概念,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被认为是传承有序的,非常重要的,或者主要的中国文化特征。是大约20世纪以后,经过一些现代学者的再度引申发挥后,才开始被称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所谓“核心价值观”的。

那么“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大致概括起来有四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认为:

所谓“天人合一”的本意,是说“天人一体”,“天人不分为二“的意思。比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里的所谓“天”指的就是“自然”,按今天的话说,大概的意思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万物与人和谐共生,是一个整体”的意思。

所以季羡林先生说,他认为“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人与自然要成为朋友,不能成为敌人。”

第二种理解认为:

所谓天人合一的本意是说“天人感应”的意思。表达的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天人感应”论认为,所谓“天”是有意志的,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也能感动天意,由此二者合而为一体。

简单说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论”,最早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子思、孟子首先提出的,到汉代儒家董仲舒继承了这个理论,把其发展为了“天人感应论”。

这个“天人感应论”,是与所谓“天人之分说”相对应的。而“天人之分说”是荀子的观点,它的意思是说“天道”与“人道”,或者说“自然”与“人为”,是不同的和有区别的。它们既不相通也不感应。

荀子说:“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明察自然和人事之间的分别,才可以说是高明的人。简单说“天人之分”说认为,自然界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存亡,也与人类社会的疾病灾难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会主宰人的命运。但是“天人之分说”认同人是可以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按荀子的话说就是“制天命而用之”。

很明显,“天人一体论”中的“天”指的是“自然”;而“天人感应论”中的“天”指的是“有意志的神”,是“自然神”。“天人一体”说的是“天人不分为二,天地与我并生”;“天人感应”说的是“天是神,人要敬畏天,敬拜神”。

之所以把“天人合一”理解为是“天人感应”,之所以把“天”理解为“自然神”,而不是“自然界”或“自然万物”,是因为持“天人感应”论这种观点的,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源很有可能与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崇拜、天地崇拜有关。古人对于“天人合一”的想象,最初很有可能来自远古“降神”的经验,人在一种神秘和癫狂的精神状态中,感受到了“和神合而为一”,所以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想法。这应该是来自巫师的经验……

第三种理解认为:

“天人合一”的本意,指的是“人道即天道”、“民意即天意”的意思。比如《尚书泰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意思是说: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样子,就是天所看到的听到的。这“人意”就是“天意”,因为“上天会顺应人意”。

这里所说的“天”含有“天道”的意思。但是这里的所谓“天道”,不是天道支配人事,也不是人事感动上天,而是说天道顺应人意,从人之所意就可知天之所意,人之所意,就是天之所意。

“人道即天理”,这听着似乎已经有点“人本主义”的意思了。所以说这是现代学者对天人合一的的引申和再诠释。

当然《泰誓》也被认为是汉代所做的伪书,并非尚书原篇。但即便是伪书,至少这个说法也可以被认为是来自汉代,这是另一个话题,我们就不展开了。

第四种理解认为:

“天人合一”的本意指的是“天人相应”的意思。所谓“天人相应”,简单说就是“人与自然可以互相参证”,“天”与“人”的本质、属性、结构和规律都是相同的。可以通过人理解天,人是什么,天就是什么;人是怎么回事,天就是怎么回事;人的性质就是天的性质,反过来也成立。天的性质就是人的性质,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人是微缩的宇宙,宇宙是放大的人。“人即宇宙,宇宙即人”。这种观点的论据主要来自医家理论,比如《黄帝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与天地如一”。

所以大致说来,古人所表达的“天人合一”的意思至少有四种并不相同的含义。这大致也是现代学者在解释所谓“天人合一”时的主要观点和依据。但是有一个问题,虽然这些古代典籍中的相关记载,也确实都包含有与“天人合一”相近的意思或者表达,但是它们全都并没有明确地使用“天人合一”的这个说法,只是表达了他们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和看法。

而真正最早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个说法的,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宋代的理学家张载。就是那位著名的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先生。当然横渠先生对“天人合一”的解释,也并不是他所首创,也是对前贤思想的归纳提炼。但张载是在他的著作《正蒙-乾称篇》中,首次明确提出和使用“天人合一”这个说法的。他的原话是,“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简单说,他的意思是说,诚属于天道,明属于人道。因明致诚,因诚致明,即天道与人道互为因果,所以“天人合一”。

张载在人性论方面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地之性”是指人性中先天性的因素,他认为是善的。“气质之性”是指人性中后天性的因素,他认为有善有恶。但后天的“气质恶者”,可以通过学习以变化气质,从而恢复人本来的善性,即天地之性。所以简单说,张载的人性论认为,“人性先天本善,后天有善有恶,但恶可以通过后天的人为努力变恶为善”。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对“天人合一”的解释是:“诚者,天之实理;明者,性之良能。性之良能出于天之实理,故交相致而诚明合一。”意思也是说“诚”是天道,而“明”是人性中的“天地之性”,就是“善”性。而人之“天地之性”就来自天理、天道。所以人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就可以做到变恶性为善性,而人之善性就来自天理天道,所以人就可以和天“天人合一”。

《正蒙》是张载最主要的哲学著作。“蒙”指的是《易经》64卦中的第4卦《蒙卦》是“蒙昧未明”之意。正蒙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启蒙。《正蒙》主要的内容就是以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

虽然张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个说法的思想家,但是张载似乎也并没有把“天人合一”看作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命题或者思想理论。因为张载在提到“天人合一”时,有时说“天人合一”,有时说“天人一物”,有时又说“以合天地之心”等等,有好几个不同的说法,而且他也只是在比较儒家和佛教理论区别时,谈到了所谓“天人合一”。在他的著作中的其它地方,天人合一并没有被反复提及和阐释。很显然在张载的书中,“天人合一”并没有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而加以阐述论证。

其实也不仅是张载,从宋到清这大约八百多年间,似乎也并没有什么重要学者,把“天人合一”当作非常重要的文化理论命题阐述,更没有人把“天人合一”,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所以历史地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众多思想之一。既说不上是主要的,也说不上是核心的。“天人合一”的这个说法其实完全是因为现代学者的各种为我所用的引申与演绎,才被发展成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

但是问题是,今天我们在说“天人合一”时,究竟说的是哪一个“天人合一”呢?是张载所说的“天人合一”呢,还是各位学者自己理解发挥的各种“天人合一”呢?因为事实上不同含义的天人合一,代表着并不相同的意义。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留学排名1970-01-01
留学排名1970-01-01
留学排名1970-01-01
留学排名1970-01-01
留学排名1970-01-01
留学排名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