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黄达第三版pdf,金融学黄达精编版第五版pdf

考研资讯2023-11-13 01:38:2151data

在线资料:黄达《金融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知海教育

金融学黄达第三版pdf,金融学黄达精编版第五版pdf

资料下载:http://learning.100xuexi.com/Ebook/1002684.html

更多黄达《金融学》资料:http://learning.100xuexi.com/Org/Index.aspx ShowTree=1&id=4881588&showType=1&Order=0&type=0&Odid=0在手机上阅读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书。

目录

第1篇 货币、信用与金融

 第1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金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篇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

 第5章 金融中介体系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存款货币银行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中央银行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金融市场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资本市场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金融体系结构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金融基础设施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篇 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

 第12章 利率的决定及作用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货币需求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 货币供给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9章 货币政策

  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0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20.1 复习笔记

  2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1章 开放条件下的政策搭配与协调

  21.1 复习笔记

  2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篇 金融运行的微观机制

 第22章 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

  22.1 复习笔记

  2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3章 资产组合与资产定价

  23.1 复习笔记

  2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4章 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

  24.1 复习笔记

  2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5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25.1 复习笔记

  2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篇 金融发展与稳定机制

 第26章 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

  26.1 复习笔记

  2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7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27.1 复习笔记

  2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8章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28.1 复习笔记

  2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9章 金融监管

  29.1 复习笔记

  29.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初识货币

对外交往中的货币(外汇):对于任一国家的居民,相对于其本国的货币,也把一切外国的货币称为外汇。

货币流通体系:以个人、企业、机关团体、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及对外货币收支构成国民经济的五大货币收支系统,这些收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不可割裂的货币流通活动总和。

二、货币的起源

研究货币的起源问题就是研究货币的产生问题,关于货币的起源或货币产生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三类。

1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

(1)价值及其形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商品理论,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商品首先必须是有用物,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但所含的价值是同质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都是同质的,所以不同商品可以通过彼此体内凝结的不同劳动量即价值量进行衡量、对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中讲到商品有两个属性,相应的也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为了弄清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需要结合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价值形式发展的过程。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的发展是同商品交换的发展历程相适应的。它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也是货币产生的阶段。货币产生后,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2从交易的社会成本角度比较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的交易

经济行为的演化与交易成本有紧密的联系,演化的方向总是从交易成本较高的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通过货币进行的交易与物物交易的交易成本差距会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最终通过货币的交易会因成本更低而取代物物交易。

3其他货币起源论

(1)货币是国家规定或创造的。

(2)货币是人们为了克服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协商产生的。

三、货币的类型

货币类型的划分标准一般有两种:一是从外在形态划分,二是从内在价值划分。主要把握外在形态的划分。

1实物货币

(1)作为货币的商品需要满足的条件

条件包括:①价值较高;②易于分割;③易于保存;④便于携带。

(2)实物货币的表现形式

实物货币多为交换中的商品,诸如贝、牛、羊等。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

(3)实物货币的缺陷

实物货币具有不稳定性、接受范围有限、难以分割、缺乏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等缺点。

2金属货币

(1)金属货币的阶段划分

金属货币有贱金属货币和贵金属货币之分,先是贱金属货币后是贵金属货币。

(2)金属货币的特征

价值具有稳定性、有普遍可接受性、可分割性、耐久性、有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

(3)贵金属货币的局限性

贵金属作为货币也有局限性,因埋藏有限,易出现重量轻、成色低等问题,所以贵金属货币并非是最理想的货币。

3代用货币

(1)代用货币的含义

代用货币是黄金等贵金属货币的替代品,代表黄金等贵金属发挥货币的职能。代用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

(2)代用货币的表现形态及特点

形态:银行券(保管凭条以及以贵金属为基础发行的纸币都是代用货币)。

特点:足值或不足值兑换性。

(3)代用货币的优缺点

优点:成本低、易保管、易携带和运送、避免了日常的贵金属损耗。

缺点:随着商品交易量越来越大,加之金银有限,具有兑现性的代用货币越来越满足不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需要。

4信用货币

(1)信用货币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以信用作为担保,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世界各国几乎都实行这种货币形式)。

特点:不具有兑现性,纸制的货币。

(2)信用货币的表现形态

①纸币与硬币:是指以纸制和金属铸币形态存在,由国家统一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形态。多以纸制形态存在,通常称为“钞票”。

②支票存款:可以签发支票的存款。这里的存款指的是活期存款。

③电子货币:有关电子货币至今尚无统一定义。电子货币的确用于电子支付,然而并非所有用于电子支付的手段都是电子货币。

【例1.1】下列说法哪项不属于信用货币的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2015金融硕士]

A.可代替金属货币

B.是一种信用凭证

C.依靠国家信用而流通

D.是足值金币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的、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它与贵金属完全脱钩,不再直接代表任何贵金属,当然更不是足值的金币。

四、货币的职能

1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货币的**个职能是作为商品价

在线资料:黄达《金融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知海教育资料下载:http://learning.100xuexi.com/Ebook/1002684.html

更多黄达《金融学》资料:http://learning.100xuexi.com/Org/Index.aspx ShowTree=1&id=4881588&showType=1&Order=0&type=0&Odid=0

版权声明:本文基于CC协议,以分享为目的,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建议!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考研资讯1970-01-01
考研资讯1970-01-01
考研资讯1970-01-01
考研资讯1970-01-01
考研资讯1970-01-01
考研资讯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