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小说排行榜(中国科幻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今日新闻2023-11-15 22:34:1351data

作者:宋

中国科幻小说排行榜(中国科幻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新世纪以来,科幻小说异军突起,这是当代中国文坛最引人注目的现象。短短十年间,科幻小说从《孤独的埋伏》变成了流行文化的先锋,这给研究者和批评家提出了重要的问题。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体裁小说,其实比其他体裁更向心,科幻批评也有自己的传统,在科幻圈自成体系。另一方面,科幻小说的历史、体裁和诗学,以及生态、技术、乌托邦和后人类等延伸的理论问题,已经成为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学研究的共同话题,科幻小说研究(借助数字媒体和人工智能)可能正在促成学术领域的范式转变。也就是说,在科幻小说挑战文学传统的同时,关于科幻小说的讨论也在开启文学研究新的思维取向。

凌展的新书反映了她在这方面的努力,即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角度面对科幻小说带来的挑战,不仅对科幻小说做出恰当的评论,而且从科幻小说的角度重新调整文学研究的格局。在学科意义上,科幻不仅作为对象具有研究价值,而且科幻引发的思考促使学者重写文学史:包括科幻在内的文学史。

凌展和成长于科幻圈的评论家一样对科幻感兴趣,但凌展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比如她之前对历史小说的研究,就已经显示了她的学术眼光。其实是科幻小说中的历史话题最先把她引向了科幻研究;对科幻与历史小说关系的关注,使她从一开始就将科幻研究与文学史的反思联系起来。在她最终呈现给读者的这本书《当代中国科幻小说转型研究》的介绍中,她直接描述了这样一种开放的、历史的科幻研究的意义:“试图把中国当代科幻的发展史放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乃至文学史的框架中,把科幻作为文学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最初的科幻研究者往往重视晚清和当代。从晚清研究到晚清体裁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在思想史和科学史的框架下考察晚清“科幻”的起源和发展。近十年来,尤其是刘等人的代表作进入世界文学领域后,出现了许多来自当代政治学和伦理学的科幻批评及其哲学和诗学阐释。而凌展则把晚清科幻和当代科幻新浪潮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考察。她历史地对待各种当代问题(如科学与文学、民族与传统资源之争),以详实的史料写下了一部当代科幻文学史。

贯穿这段历史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考察科幻小说在科普任务和文学自觉之间的曲折道路,这其实就是书名所指的“转型”的含义。凌展的研究辩证地梳理了科幻小说自上世纪初诞生以来就存在的“启迪民智”科学启蒙与文学现代性的双重命题。她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科幻小说的主要任务曾经是宣传技术理想,但当时“靠边站”的文学尝试,已经为80年代科幻小说重新崛起后的转型埋下了伏笔。改革开放初期,短暂的科幻热纠结于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虽然在人性的表达和通俗化上表现出文学转向,但并没有完成转型。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流派才再次兴起。随着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的成熟,中国科幻小说完全实现了

对当代科幻转型中诸多具体现象和作品的分析表明,凌展的研究一直没有离开近二十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最重要的主题,即人文精神的思辨。比如她分析了0755年到79000年韩松的一些判断:韩松描绘的主题是科技与人性的冲突。人类带着人定胜天的傲慢,进行宇宙的大开发,建造纪念碑般的宇宙墓碑,却完全背离了人类的生活;只有“知道真实存在状态的小墓主人,学会了与宇宙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道理,建造了与宇宙和谐的小墓,最终诗意地生活在宇宙中”。在分析韩松技术美学的人文基础时,我还没有见过像凌展这样清晰明了的人。但也正因为如此,她更能理解韩松作品中科技与人性之间的撕裂,这也是延续到韩松后人类生存状态的《宇宙墓碑》等作品中的基本旋律。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传统出发,凌展会有意识地认同隐藏在中国科幻小说中的人文主义的“执念”,同时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她梳理了这条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线索,甚至在分析《医院》等当代作品时,判断它们是“坚守传统的人性、人道主义、自由、真实、善良”,但同时又明确指出,这些作品所展现的“后人类”视野挑战了文学赖以存在的人文精神,思考“如何书写身份被打破重组后人类社会的境遇”。

凌展作品的另一个优点是,她总能在各种新的和不同的想法中找到传统和历史的来源或影响,其中一些想法受益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格局。比如她在分析《荒潮》时指出,这部太空史诗的剧情体现了反谍/谍战模式,从中可以看出她对十七年和新时期文学全面深入的研究技巧。这一判断将《三体》文体和情节结构的诸多特征置于文学史的长期考察中,表明科幻小说转型所体现的文学性和文学大众化的双重倾向具有深远的文学史线索。更重要的整体判断来自凌展对中国历史科幻的分析。在这一部分,她其实解释了科幻小说的双重属性,即全球体裁和民族国家写作,更多的是根植于中国的语境。凌展对从童到、费氘、等几代作家创作的民族历史题材作品的分析,不仅提炼了中国当代科幻小说整体上的"本土化与民族化"主题倾向,也总结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风格。这是从历史思维的角度对“中国科幻的中国性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

凌展的新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科幻进行纵向的历史回顾,其中四章分别论述了十七年科幻“大众化”的第一次转型、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二次转型、世纪末酝酿第三次转型的静默期以及新世纪之交中国科幻新浪潮所折射出的第三次转型。第二部分是对三个重要科幻主题的横向阐述,即历史书写和本土传统对科幻的影响,后塞伯坦人类主题对科幻人文主题的挑战,以及太空史诗为当代科幻开辟的审美空间。讨论了几代科幻作家,包括郑、童、韩松、刘和陈秋凡。分析的作品包括重要的长篇小说《三体》 《三体》 《荒潮》,以及数百篇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最重要的是,科幻批评融入了文学史的整体描述,为理解中国科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脉络。

几年前,当凌展在哈佛大学英语系做访问学者时,我第一次了解到她对研究的兴趣。我先看了她的论文,就是从历史科幻出发,探讨中国科幻在本土化和民族性方面的特点。从那以后,在国内外的很多会议上,我对她的学科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三年前,她在杭州主持了一个很精彩的中国科幻转型研究会,邀请我参加。我钦佩凌展在学术交流和个人研究中的扎实作风。2020年疫情期间,她完成了这本沉甸甸的书。整本书我看了两遍,认为她的书在当前的科幻研究中具有坐标意义,所以我写了这篇序言,向科幻界和更广泛的文学研究界的朋友推荐凌展的新作。2021年4月5日波士顿(宋)

来源:文汇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今日新闻1970-01-01
今日新闻1970-01-01
今日新闻1970-01-01
今日新闻1970-01-01
今日新闻1970-01-01
今日新闻1970-01-01